每個堅持的背后,往往事出有因。作者六十年如一日地踐行掃除也不例外。他開始掃除,源自兩個動機。一是受父母影響,二是出自想消除“人心頹廢”的愿望。
作者的父母雖然只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程度,但非常重視“教養”。因為能干,他們曾數度創造了許多財富,卻又因遭遇地震、戰爭等變故失去了所有財產。
即使這樣,他們也從未抱怨過,而是一直保持著了不起的生活方式。生活中,他們要求鞋要擺放整齊、榻榻米的門檻不能踏、拉門必須抓著把手進行開關。而且在做這些事時不能發出聲響,以免影響他人。
作者說,創立公司的最初十年,掃除基本上是他一個人完成的。有時他會帶上妻子和孩子一起到公司掃除;十年后,開始有一兩個員工幫忙;二十年時,大部分員工開始幫忙。于是掃除的企業文化漸漸形成,公司風氣變得越來越好,員工的集體意識和配合度得到提高,人際關系也顯著好轉。
二十年后,公司外部人士開始前來請教打掃廁所的方法。有些人還專程坐飛機來學習。漸漸地,這種研修體驗獲得越來越多好評,開始出現預約者得不到實踐機會的情況。于是,作者決定將員工培訓成掃除活動的指導者。這便是掃除培訓的發端,也是“掃除學習會”的雛形。
作者認為做人的第一要務,就是謙虛。作者說,廁所掃除能提升人的覺察力,讓你成為有心人。作者說,有感動才叫人生,一個人聰明、有錢、出自名校,也許會讓人佩服,但無法讓人感動;而放低身段打掃廁所,則是孕育感動最好的實踐。他說,通過打掃廁所,能鍛煉人豐富的感受,讓人懂得感恩細小事物。感恩細小事物的人,會人為地縮小痛苦和煩惱;反之,不能感恩細小事物的人,則會人為地放大痛苦和煩惱。
作者認為,掃除時,人不可能一邊打掃,一邊思考怎么騙人害人。尤其是把一間臟廁所打掃干凈時,人的心靈也會變得純凈。人心純凈了,就更容易看清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。這樣的人,不會感到不安,不會自尋煩惱,心性也就得到了磨練提升。
俗話說,知道的是理,行出來的才是道。理想很美好,但只有行動起來,它才可能實現。本書不只傳達了掃除道的價值,更告訴我們,無論做什么,都需腳踏實地、凡事徹底。
正如作者所言,再小的事,一旦徹底做好,也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。